临海位于浙江省的东部,临海最早的道教神仙传说当推覆釜山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四十七引《郡国志》云:”台州(临海)覆釜山(即龙符山),……有巨迹,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”。又有”禹得覆釜书,除天下之灾”和”夏帝(禹子启)登此山,得龙符之瑞”的传说。其次是黄石山(玉岘山),相传道教神仙黄石公曾居此修炼,有石棋盘尚存”。再则是括苍山,《神仙传》载汉代仙人”王方平居昆仑,往来罗浮、括苍山”。王方平,名王远,乐海人。羽化后,尚任天曹事,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。还有龙顾山(大固山),《道史属词》说,茅盈”得道于临海镇东龙顾山,驾鹤上升”。道士之住临海,较早的有东汉著名道士葛玄。相传葛玄曾于临海盖竹山修炼,《嘉定赤城志》载,有”仙翁茶园”,葛洪所著的《抱朴子》则云:”此山可合神丹”。后于临海的丹邱驿结修炼”九转金丹”。此时居盖竹山的道士,还有陈仲林、许道居、尹林子、赵叔道、王世龙、赵道元、傅太初等人。东汉时期又有县人徐公,隐居临海白鹤山,炼以御气之功。《嘉定赤城志》引《郡国志》云:”汉末有徐公知于此山成道,控鹤而去”。

     东汉时期居临海的著名道士,还有东阳人赵炳。《后汉书》卷八十二称其东入章安(临海),济世救民。章安令华表恶其惑众,而杀之。赵炳死后,临海百姓于白鹤山建”灵康庙”,用以祭祀。白鹤山上有剑崖,旧传赵炳留剑于此。是临海建立道教俗神祭祀庙宇的最早记载。临海道观以开阳观为最古,据说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(26)。此说虽不一定可靠,但它建于东汉未期则是可能的。两晋南北朝时,居临海修道的著名道士有许迈、陶弘景等。其前为不知名道士,晋时于县西六十里地处,建观以居,号”宅仙”,宅仙观几经兴废,所废年代亦不详。至东晋,句容人许迈,曾居盖竹山盖竹洞,修炼养生之道。并建观,曰”栖真”。继许迈之后又有孙恩。孙,字灵秀,琅邪人。世奉五斗米道,农民起义军领袖,东晋隆安三年(399),率教徒攻克会稽(绍兴),自号”征东将军”。后于元兴于年(402),在临海大固山为临海太守辛景所败,因而投海而亡。随其自沉的教徒约有数百人之众。孙恩之攻临海,有临海人周胄率众响应,由此推断,当时在临海也有五斗米道教徒及五斗米道的影响。南北朝时,著名道士、道教上清派实际创始人陶弘景曾于临海灯坛山建灯坛观,并居观修炼多年。南朝时,居临海修道的道士还有郑元。郑元,相貌怪异,人称”彭先生”,住临海烧山中修炼。此外,南朝兴建的道观尚有梁天监二年(503)建的崇真观,以及梁时所建的丹邱观。随唐五代,受天台山道教兴盛的影响,临海的道教也是比较兴盛的。先后有大批道士居此修道。《旧唐书》卷十五载:”元和十三年(818),……以山人柳泌为台州刺史”。《资治通鉴》卷二百四十一云:”元和十四年(819),柳泌至台州,驱吏民采药,岁余,无所得而惧,举家进入山中。”记述柳泌为唐宪宗炼长生不老药,至台州采药修炼之事。
     此外,唐代著名的天台山道士,如司马承祯、田虚应、冯惟良、应夷节、陈寡言、徐灵府等,均往来于天台山与临海之间。另有著名道士范子泯,居于庆观修道。擅一手好丹青,据传天庆观之壁画,即为其手笔,五代时,道士王乾符和朱霄外也颇知名。王朱属师徒,均临海人。前者遇杜光庭得道,居临海白云庵修炼。事迹高洁,被吴越国王钱?尊为”神霄教主”。后者得师之法,主天台崇道观。后周广顺二年(952)于天台建藏院。题云:”吴越两街道统天台道门威仪、栖真明德大师通玄正一天师,特进检校太傅守太保上柱国、吴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朱霄外建”。晚退居临海,葺白云庵为观,号”栖霞宫”。此外,后晋天福五年(940),尚有名道黄永乾居天庆观修炼。盖竹山是临海道教祖山之一,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。唐司马承祯所作《天宫地府图》及杜光庭所作的《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》,列其为道教第十九洞天长耀宝光天,称”仙人商邱子治之”。唐五代兴建的宫观也不少,著名的有:天庆观,旧名白鹤观,唐高宗封鹤时所建。龙兴观,唐景龙元年(707)建,沈?期为之记。景星观,唐乾元中(758-760)建。栖霞宫,旧名白云庵,唐中和间(881-885)建。
     入宋以后,临海道教续有发展,最著者为张伯端和他所创立的金丹派南宗。张伯端,字平叔,后改名用成,号紫阳,他既是道教金丹派南宗开创者,又是道教紫阳派的祖师,张伯端世居临海城内璎珞街,年轻时聪明好学,虽然热衷于道教和道法的研究,但对内丹之法,始终不得要领。五十岁以后,由于世态炎凉和仕途的失意,而对道教的信仰愈来愈强烈,向往神仙长生不老的生活。熙宁二年(1069),八十五岁高龄的张伯端终于遇到了明师,”得金液还丹之妙道”,使自己在精神和思想上获得了解脱,而熙宁八年(1075)完成的《悟真篇》,给内丹修炼之术和当时的道教内部带来了新气象,使之出现了与当时三种趋向有别的新趋向。即向老庄归复,与禅学融合,摒弃夸诞鄙俗的羽化飞升,祭醮禳禁等巫仪方术。从而逐渐巩固了其以内丹炼养为旨的宗教地位,不但开创了道教金丹南宗一派,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。宋时居临海修道的著名道士,还有叶士表、屈元应、唐日严、余元吉、徐守信等。叶士表曾为张伯端《悟真篇》作注,赐号”冲虚先生”。屈元应善于易,与范仲淹交好。唐日严为台州道正。余元吉则居天庆观,人称”癞道士”。徐守信,初为临海天庆观佣役,从余元吉得法,行为异常。号称”神翁”。徐神翁的仙话传说流传相当广泛,并与王乔、陈戚子、刘伶、陈抟、毕卓、任风子、刘海蟾等位下洞八仙之列。
     宋代临海道教拥有大批的宫观。一是旧有的几座宫观得到了重建、扩建和赐额。如栖真观、丹丘观,宋政和八年(1118)重建。天庆观,大中祥符五年(1012)创建吕祖殿,政和六年(1116)又建昊天殿、栖霞宫,大中祥符中(1008-1016)赐额,元丰三年(1080)建岳殿。灵康庙,元丰三年(1080)赐额。二是新建了不少宫观,如元丰三年(1080)建赵玄坛庙、东岳庙;外则尚有玉泉宫、悟真庵、丹山观等。宋代临海道教的宫观,大多拥有自己的田地。其中天庆观有田八百三十七亩、地五百九十七丈、山三十四亩,又基二百四十七丈、山四百五十亩。栖真观有田一百零九亩、地九亩、山一千亩。 丹山观有田一十三亩、地二亩、山四十七亩。而天庆观在乡间还拥有自己的专门田庄。由此可见,当时临海的道教宫观经济,也是比较发达的。元明清时期,临海道教呈衰微趋势。
      见于记载的道士极少。在宫观方面,天庆观于明正德十五年(1520)改观为学,嗣后学徙观废。其它宫观在明代,也大部破败失修。不过,明清间还是兴建了一批宫观,可考的有:明万历八年(1580)建三元宫;万历四十四年(1616)建紫阳庵;清康熙十一年(1672)建的北斗宫;继而建吕祖殿;乾隆十五年(1750)建拱辰宫等。但规模不大,无复旧时气象。例其外者,唯雍正十年(1732)所建的紫阳道观,该观为祀紫阳真人而建,观即建于紫阳故居旧址璎珞街,系”御建”性质,雍正皇帝不但命工部主事刘长源来临督造,还亲自撰书了碑文。到了清末,除少数宫观外,大多都因年久失修而逐渐废圮。
    现尚存栖真观(盖竹洞)、八仙宫、玄元宫、三元宫、泰安宫和中斗宫。其中栖真观为道教活动场所;八仙宫、玄元宫为道教保留场所。